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首先,药品行业的集采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比如中国的“4+7”带量采购,导致很多药品价格大幅下降,尤其是仿制药。医疗器械的集采也在逐步推进,比如心脏支架、骨科耗材等。用户可能想知道这些政策带来的行业变化,以及未来的趋势。
对于药品来说,集采导致价格下降,企业利润压缩,可能促使企业转向创新药研发,或者优化成本结构。同时,中标企业可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但未中标的企业生存压力增大,行业集中度提高。另外,原料药企业的重要性可能上升,因为成本控制变得关键。
医疗器械方面,类似的情况,高值耗材价格下降明显,企业可能也会加大创新投入,同时拓展海外市场。另外,医疗器械的集采可能更注重产品的质量和临床效果,而不仅仅是价格,这可能推动行业技术升级。
还要考虑企业的应对策略,比如加强研发、转型服务提供商、拓展基层市场或国际市场。政策层面可能继续扩大集采范围,纳入更多品种,同时优化规则,比如分组更合理,考虑企业创新能力等。

一、药品行业:从“高定价、高营销”转向“控成本、重创新”
1. 核心变化
- 价格体系重构:
- 仿制药价格断崖式下跌:集采中标价普遍降至原价的10%-30%,部分品种(如阿托伐他汀)降幅超90%,利润空间压缩。
- 原研药专利悬崖加速:原研药与仿制药同台竞价,外企“超国民待遇”终结,倒逼其调整全球定价策略。
- 市场格局洗牌:
- 头部集中化:规模效应凸显,具备成本优势(如原料药自产、产能弹性)的企业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份额,中小药企加速出清。
- 销售模式转型:传统医药代表大规模缩减,转向学术推广和数字化营销。
2. 未来趋势
- 创新药成主战场:
- 政策倾斜:集采腾出医保资金向创新药倾斜,PD-1、ADC(抗体偶联药物)、基因疗法等成为研发热点。
- 差异化竞争:企业布局首仿药、改良型新药(505b2)、适应症拓展,规避集采风险。
- 产业链纵向整合:
- 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华海药业、普洛药业等通过控制原料药降低成本,提升集采中标率。
- CRO/CDMO崛起:药明康德、凯莱英等外包服务商受益于药企研发投入增加。
二、医疗器械行业:从“渠道为王”到“技术+成本双驱动”
1. 核心变化
- 高值耗材价格透明化:
- 心脏支架、骨科关节等品类价格腰斩:如冠脉支架从均价1.3万元降至700元,渠道利润空间消失。
- 国产替代加速:迈瑞医疗、微创医疗等国产龙头凭借性价比优势抢占外资份额(如超声设备、内镜耗材)。
- 商业模式重塑:
- 经销商淘汰潮:两票制+集采压缩流通环节,直销和集约化配送(SPD)模式兴起。
- 服务化转型:企业从单纯卖产品转向提供设备维保、手术跟台等增值服务。
2. 未来趋势
- 技术壁垒决定生存空间:
- 高端器械创新:手术机器人(如天智航)、可降解支架、神经介入器械等赛道受政策保护,暂未纳入集采。
- 智能化与国产化:AI影像诊断、国产化替代率低的设备(如PET-CT)成为企业突围方向。
- 市场下沉与全球化:
- 基层医疗扩容:县域医共体建设带动中低端设备需求,性价比产品(如DR设备、监护仪)放量。
- 出海加速:迈瑞、联影医疗通过CE/FDA认证拓展欧美市场,规避国内集采压力。
三、跨行业共性趋势与应对策略
1. 政策趋势
- 集采范围扩大:
- 药品:化药、生物类似药全覆盖,中成药、生物药(如胰岛素)逐步纳入。
- 器械:从高值耗材向低值耗材(如留置针)、医疗设备(如超声刀)延伸。
- 规则优化:
- 分组更精细化:按质量层次(如原研VS仿制)、适应症分组,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 复活机制:允许落标企业通过补充供应、降价谈判重新进入市场。
2. 企业应对策略
- 成本控制:
- 精益生产:通过自动化、规模化降低单位成本(如药企的连续流生产技术)。
- 供应链重构:与上游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锁定原料价格,减少波动风险。
- 差异化创新:
- 布局政策避风港:聚焦儿童药、罕见病药、创新型医疗器械。
- 专利+数据壁垒:通过临床试验数据独占期、专利丛林策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 生态化竞争:
- 跨界合作:药企与AI公司合作开发数字疗法,器械企业与医院共建手术中心。
- 患者全周期管理:从单一产品销售转向疾病解决方案(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仪+胰岛素+健康管理App)。
四、投资与就业方向建议
- 投资关注:
- 创新药产业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Biotech、CRO/CDMO龙头。
- 高端医疗器械:手术机器人、分子诊断、高端影像设备企业。
- 出海能力强的企业:通过国际认证、海外渠道完善的公司。
- 就业选择:
- 高价值岗位:临床研究、注册法规、医学事务等集采影响较小的领域。
- 避开红海市场:慎入仿制药销售、低端器械生产等岗位。

总结
政府集采正在重塑医疗行业的底层逻辑:价格导向的野蛮增长时代终结,技术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时代开启。企业需在成本控制与创新投入间找到平衡,个人则应聚焦政策保护赛道或提升专业壁垒,方能在行业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