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部工作是否重要,我采访了做不同种类IVD产品的销售朋友,得到了统一答案:不重要。 原因也很简单,销售同事认为讲课专业度不高,自己也能兼任,只是自己没时间。另外总部支持也有限,策略通常不落地,平时只有申请彩页沟通。 我想这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IVD公司市场部现状,并且随着检验费用控制,很多初具规模市场部也会掉落回到打杂背锅的状态。 可以想到,出现这种情况主要由于公司规模有限,在此阶段公司主要目标是活下去,创造短期利润,将老板的目标尽快落地,不太需要战略、上游、学术。需要的主要是会务、销售助理,勉强凑齐品牌市场部、下游市场部、区域市场部。和理想中的IVD公司的六个市场部相去甚远。
IVD公司的六个市场部
| 部门 | 重点功能 | 1 | 战略市场 | 参与公司级战略规划、产品规划制定和落地跟进,行业分析,竞品情报,政策研究,新技术研究 | 2 | 上游市场 | 调研,设计输入,产品验收、产品上市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需求管理 | 3 | 品牌市场 | 品牌建设、策划、内容、会务,品牌供应商管理,物资管理 | 4 | 学术市场 | 提出学术方案,建立学术关系,形成学术成果,组织学术活动,帮助研究院科研转化 | 5 | 下游市场部 | 销售工具包,培训,推广内容输出,销售策略制定和调整,辅助推广活动,大客户关系等 | 6 | 区域市场 | 主导区域内推广计划和执行,收集一线公司内外部数据、情报,客户关系管理。不同国家的属地市场可能承担前五项全部内容。 |
六个市场部配置优先级 1随着公司规模扩大,产品线增加,最先需要补充的是下游市场部的培训职能,提升专业度,讲清楚产品。以学术服务为主要业务的可能优先发展学术部。 2在之后成规模或上市后,逐渐需要战略市场部进行战略规划,上游市场部进行产品调研设计输入。 3随着公司规模达到极限,市场部职能也会随之变化,遵循分分合合无穷尽的自然法则。 4公司规模开始萎缩后,公司裁员和调整组织架构,目标重新变成活下去。也会缩减或取消战略市场,上游市场随着新产品立项减少而取消,品牌市场随着会议投入减少而取消。学术市场因业务方向不同而有差异,如果主营常规项目可能从来就没有学术市场,如果差异化项目不多,可能在规模缩减时缩减或取消学术市场,如果是学术服务为主,那么学术市场相当于区域市场+下游市场起到销售促进作用,取消是十分不明智的,但仍有公司这么做。 总结来看,根据公司情况市场部存续情况见下图。 公司发展阶段与市场部职能表 部门 | 重点功能 | 初创期 | 指数期 | 稳定期 | 衰退期 | 战略市场 | 参与公司级战略规划、产品规划制定和落地跟进 | ❌ | ❌ | ✅ | ❌ | 行业分析,竞品情报,政策研究 | ❌ | ✅ | ✅ | ❌ | 新技术研究 | ❌ | ❌ | ✅ | ❌ | 上游市场 | 调研 | ❌ | ✅ | ✅ | ❌ | 设计输入, | ❌ | ✅ | ✅ | ❌ | 产品验收 | ❌ | ✅ | ✅ | ❌ | 产品上市管理 | ✅ | ✅ | ✅ | ❌ |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需求管理 | ❌ | ❌ | ✅ | ❌ | 品牌市场 | 品牌建设、策划 | ❌ | ❌ | ✅ | ❌ | 内容 | ❌ | ✅ | ✅ | ❌ | 会务 | ✅ | ✅ | ✅ | ✅ | 品牌供应商管理 | ❌ | ❌ | ✅ | ❌ | 物资管理 | ✅ | ✅ | ✅ | ✅ | 学术市场 | 提出学术方案 | ✅ | ✅ | ✅ | ❌ | 建立学术关系 | ❌ | ✅ | ✅ | ✅ | 形成学术成果 | ❌ | ✅ | ✅ | ❌ | 组织学术活动 | ✅ | ✅ | ✅ | ✅ | 帮助研究院科研转化 | ❌ | ❌ | ✅ | ❌ | 下游市场部 | 销售工具包,推广内容输出,销售策略制定和调整 | ✅ | ✅ | ✅ | ✅ | 培训 | ✅ | ✅ | ✅ | ✅ | 辅助推广活动 | ❌ | ✅ | ✅ | ❌ | 大客户关系等 | ❌ | ✅ | ✅ | ✅ | 区域市场 | 主导区域内推广计划和执行 | ✅ | ✅ | ✅ | ✅ | 收集一线公司内外部数据、情报 | ❌ | ✅ | ✅ | ❌ | 客户关系管理 | ✅ | ✅ | ✅ | ✅ | 项目汇总 | 9 | 18 | 25 | 9 |
粗略的对应IVD公司现状,给出四个时期(初创期、指数期、稳定期、衰退期)IVD公司市场部需要和可以缩减的职能,基本符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先职能扩展,成立新组织,稳定期时市场部职能发展到最全面。随之进行合并,并最终回归到初创期相当的职能范围。
能否实现一人市场部? 那么能否不要市场部,或者最大化减少市场部,形成“一人市场部”。 当然不是说按照现在规模直接裁成1人,而是指在需要职能都由1人完成,而不同的区域可能有不同的一人市场部。即不按职能只按区域。 可以发现区域市场布局就是按照区域划分,也不分职能。对,一人市场部我理解只有区域市场成了超人才有可能实现。 而这种方式是否经济和能落地,可以先畅想一下。 假设 1首先假设每人每天工作8小时,周六周日加班一天,都已经一人市场部了,不加班也说不过去。1位同事干1h=0.0057人月,简化为0.006人月 2其次超出部分由外包人员和代理商等承担,计算费用
3最后AI赋能文字类工作效率提升50%,假设AI无法替代面对面拜访工作 4干的活就是之前的六个市场部任务。由于人员精简,按照初创期和衰退期任务测算,由于两个时期重点不同分别进行估计。 5假设客户数量1位同事可以覆盖。 6不含国际市场 表3市场部人力消耗 部门 | 重点功能 | 初创/衰退期重点 | 频率 | 人力估算(只含市场) | 战略市场 | 参与公司级战略规划、产品规划制定和落地跟进 | ❌ | 公司战略、产品战略各*1次/年,落地跟进*12次/年 | 战略(分析、写ppt、开会)十分考验拍脑袋讲故事和共情领导AI帮不上忙:1人月 1h会议12次:0.006*12=0.072人月 | 行业分析,竞品情报,政策研究,合作项目 | ❌ | 每季度,4次/年 | 每次干2周(开会、写ppt、调研):0.5*4=2人月 | 新技术研究 | ❌ | 年度,1次/年 | 尽调、分析、预研跟进:1*1=1人月 | 上游市场 | 调研 | ❌ | 4次/年 | 问卷+出差+ppt汇报1周解决:0.25*4=1人月 | 设计输入, | ❌ | 4次/年 | 开1h会直接拍:4*0.006=0.024人月 | 产品验收 | ❌ | 1-2次/年 | 联系客户、做方案签合同、现场做实验至少一个月:1-2人月 | 产品上市管理 | ✅/❌ | 1-2次/年 | 发布会筹备、会务一周,需要对接专家会务至少3人:0.75-1.5人月 |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需求管理 | ❌ | 月度12次/年,填表开会 | 电话确认需求,整理填系统开2h会:0.006*2*12 =0.144人月 | 品牌市场 | 品牌建设、策划 | ❌ | 规划预算年度1次/年 | 规划+预算,讲讲品牌年度故事1周:0.25人月 | 内容 | ❌ | 月度12次/年 | 写推文2天,节日发图不算16*0.09=1.45人月 | 会务 | ✅ | 12-24次/年 | 开会+布展+出差3天一个会,东西搬不动求助现场友商:12-24*0.136=1.64-3.27人月 | 品牌供应商管理 | ❌ | 1次/年,供应商大会和招标 | 1周招标准备加现场招标,供应商会等:0.25人月 | 物资管理 | ✅ | 24-48次/年 | 1小时做单填系统给物流发物资0.006*24-48=0.144-0.288人月 | 学术市场 | 提出学术方案 | ✅/❌ | 1-5次/年非科研服务公司 | 每个方案写一周,ai帮忙快一倍:0.25/2*1-5=0.125-0.625人月 | 建立学术关系 | ❌/✅ | 1-5次/年非科研服务公司 | 每次出差2天去省会大三甲拜访学术带头人,暂不考虑县级。沟通方案、实验、催进度、吃饭、接送服务暂定出差6次/年:0.55人月 | 形成学术成果 | ❌ | 写文章1-5次/年 | 熟练写手1人月/篇,1-5人月 | 组织学术活动 | ✅ | 与会务相同 | 精简原则学术会议包含在会务次数内 | 帮助研究院科研转化 | ❌ | 1-2次/年 | 转化个项目需要研发注册多部门协同,简单算12人月做项目管理放在市场部 | 下游市场部 | 销售工具包,推广内容输出,销售策略制定和调整 | ✅ | 月度12-24次/年 | 找资料+ppt/word/DA/海报等1周,策略制定调整+开会1周,资料工作AI协助快一倍,0.125*12-24=1.5-3人月 | 培训 | ✅ | 根据客户数量而定50-100次/年 | 出差2天培训一场:4.55-9.09人月 | 辅助推广活动 | ❌ | 与会务相同 | 精简原则推广招商会议包含在会务次数内,协同拜访包含在学术关系和大客户关系次数内 | 大客户关系等 | ❌/✅ | 月度拜访,每人分十家12-24次/年 | 每次出差2天去省会大客户。沟通商机、维护客情、解决问题:1.09-2.18人月 | 区域市场 | 主导区域内推广计划和执行 | ✅ | 指定规划1-2次/年 | 一周想计划0.25-0.5;52个1小时周例会跟进执行0.312,总计:0.562-0.812人月 | 收集一线公司内外部数据、情报 | ❌ | 填CRM支持调研1-2次/年 | 负责十家大客户+学术客户1-5家填CRM,每月填1小时,12*0.006=0.072人月。调研每次去一周,0.25*1-2=0.25-0.5人月 | 客户关系管理 | ✅ | 售前售后支持每人12-24次/年 | 出差每次2天,2/22*12-24=1.09-2.18人月 | 特定任务数量下需要的人力(沟通成本+20%) | 9 | 初创期 | 10.4-20.8(12.4-24.9) | 9 | 衰退期 | 11.1-21.4(13.4-25.6) | 25 | 稳定期 | 33.5-50.3(40.2-60.3) |
注: 上表分析获得: 1衰退期、初创期:大概估算市场部可以12-24人月(1-2人),但这两位需要天天跑,并且具备学术、品牌、区域、上下游能力,我估计给年薪100万可能会招到人。大家觉得呢? 核心问题就是职场就不支持兼具高瞻远瞩和落地能力同时具备,也不支持什么都干还拿低工资。 2国际市场部倒是可以尝试一人,国内市场部支持,国际前期只需要翻译、培训开会。初创期也不太需要市场协同,具体国家的客户开发交给代理商就好,市场部也帮不上太多忙,出差也挺贵。当然纯做国际业务,市场部一个人也匹配不了业务增长要求。 3关键是锅太多。人少精力好分散,工作质量肯定差。后边背锅的事多了去了,前期作为销售辅助,销售肯定业务做不好就沾边赖,难免投诉到市场部头上。衰退期,不仅业务下降领导心情都不好,流程还多,一个人更搞不过来。 4从AI替代方面来看,目前可以节省的工作时间都是务虚项,真正拜访消耗大量时间基本申不下来。AI对IVD市场部个人有作用,但对公司整体作用有限。 5成熟市场部:国内大公司也招不来4-6个100万的人。且客户过多,按客户数量/市场人员=200,做了5000家客户也需要25人。总部职能如果分散到区域,沟通和审批成本也会大大增加,可能需要6个人每人一个方向审批区域同事的想法和工作。兼顾经济和区域覆盖,30家需要经常跑的客户配一个区域市场,经常跑也就是有上量潜力和关系需要频繁维护,预计占总客户数量不到20%,一个区域市场覆盖30/20%=150家客户。做基层的可能市场人员更难少,因为需要市场部跑的客户占比更少,更多销售、工程师和代理商去。
成熟期总部市场部设置 可以参考敏捷市场部提出的概念,将每个职能选择一位有经验负责人做经理,其他人员全部为专员或应届,不固定职能部门间流转,总部市场负责人兼任战略市场负责人,因为战略锅最大。 这样形成1+5+N+客户数/150市场部架构。
国际市场的话也只有指数期、成熟期公司才有机会建立, 类别 | 人数 | 备注 | 总监 | 1 | 统管六个市场,兼任战略市场负责人,协调中台人力 | 经理 | 5 | 分管各市场部工作 | 中台 | N | 根据需要配中台,按需配置中台负责人 | 区域市场 | 客户数量/150 | 覆盖国内 |
如此设置的好处,首先减少公司最怕的部门墙问题,专员和应届作为中台定期转换职能,不分派系不占山头,5个经理占山头也没有组织基础。 第二,培养人才。应届可以来自在总部培训,熟悉各部门职能,历练完成输送至招聘的地点。优秀可留在总部,也可输送给子公司或其他部门。回到驻地,由于熟悉总部人员和流程更方便开展工作。 第三,效率提升。中台各个全能,可以弥补经理疏漏,减少沟通成本。经理由于没有亲信很多事职能自己上,避免诞生“传话筒”“开会精”。
结论 政策一来,市场部又缩回去了 不建议“一人市场部”,要能干过来活,也找不来人。 完善的市场部可以“1+5+N+客户数/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