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SPR/Cas检测的破局在何处
2024-12-23 13:30|
编辑: 归去来兮|
查看: 1157|
评论: 0|来源: 分子检测万花筒
摘要: CRISPR/Cas检测技术虽然突飞猛进,但其推广使用目前陷入窘境。
2020年诺贝化学奖由法国生物化学家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国生物化学家珍妮弗·道德纳(Jennifer A. Doudna)——两位世界顶尖的女性科学家共享,以表彰她们在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提到CRISPR/Cas系统,很明显它包含了两个部分:一个是CRISPR阵列,衍生自噬菌体DNA(当涉及细菌CRISPR/Cas系统时);另一个是与该CRISPR阵列相关的Cas蛋白,即CRISPR-associated protein。截至目前,科学家已发现两大类(Class 1和Class 2),六种Cas型(Cas type I-VI。其中,I、III和IV为Class I;II、V和VI为CIass 2),而有些Cas型中又存在许多的亚型(subtype)。例如,我们目前常用的CRISPR/Cas9、CRISPR/Cas12和CRISPR/Cas13,分别属于Class 2 II、Class 2 V和Class 2 VI型。这里必须说明一点,目前研究表明CRISPR和Cas不能单独存在,二者需形成复合体,即RNP复合体(Ribonucleoprotein complex)时才能发挥核酸酶活性,用于基因编辑、表观遗传调控和分子检测等。由于CRISPR和Cas在发挥分子检测功能时“比燕齐飞”,因此较之“CRISPR检测”或“Cas检测”表述,“CRISPR/Cas检测”更恰当。CRISPR/Cas系统能用于分子检测,在于所形成的RNP复合体在识别目标核酸分子时,会激活Cas蛋白的顺式切割(cis cleavage)和反式切割活性(trans cleavage)。因此,无论顺式切割和反式切割,大部分都是目标物存在时被激活,继而实现对目标物的检测。同基因编辑应用一样,最早用于分子检测的CRISPR/Cas系统是CRISPR/Cas9系统,如CRISDA技术(Zhou et al. Nat. Commun. 2018)、CRISPR Chip技术(Hajian et al. Nat. Biomed. Eng. 2019)、FLASH-NGS技术(Quan et al. Nucleic Acids Res. 2019)等。这些技术利用的是CRISPR/Cas9系统的顺式切割活性,作用于目标DNA分子。有趣的是,最新研究发现,除了顺式切割,CRISPR/Cas9系统也具备反式切割活性(Chen et al. Nat. Biotechnol. 2024),同样可用于分子检测。这一成果的公布再次验证:科学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甚至存在悖论。与CRISPR/Cas9系统不同,CRISPR/Cas12系统和CRISPR/Cas13系统用于分子检测利用的是反式切割活性,是对周围非目标DNA/RNA分子的无差别切割。当这些非目标DNA/RNA分子被功能化时,就可以充当荧光、显色、电信号等来源,实现对目标物的传感。很明显,顺式切割中目标物与信号的传感模式是“1对1”,效率低,而反式切割中是“1对n”,效率高。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CRISPR/Cas12和CRISPR/Cas13检测。得益于Cas12a、Cas12b和Cas13a等Cas酶的商业化,CRISPR/Cas检测研究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纵使CRISPR/Cas检测“花样百变”,无外乎“扩增”和“非扩增”型两类策略。扩增型CRISPR/Cas检测的检测效率极高,可达到aM级别,但需要与核酸扩增体系相结合,成本高,操作相对复杂;非扩增型CRISPR/Cas检测虽然操作简单、成本低,但检测效率低,无法直接满足痕量检测,需借助微流控液滴、电场作用等空间浓缩,或信号的级联放大等策略。所以,二者的应用场景是截然不同的,取决于目标物类型以及是否为痕量检测等。当然,我们所分析的目标物,可以是生物性的,如核酸、蛋白质等,也可以是非生物性的,如重金属离子、小分子化学物等。CRISPR/Cas检测技术虽然突飞猛进,但其推广使用目前陷入窘境。推广窘境的首要原因在于试剂成本过高。当前,CRISPR/Cas检测,尤其是扩增型CRISPR/Cas检测,其成本是PCR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一般人或基层机构是难以承受的。试剂成本高,一方面在于现有商业化的Cas12a、Cas12b和Cas13a等Cas酶存在专利保护,酶价格高居不下;另一方面在于核酸扩增体系和高浓度、短链标记探针的共同使用,整体检测成本成倍增加。除了试剂成本过高,CRISPR/Cas检测技术的技术瓶颈也是导至推广窘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技术瓶颈一,体系复杂,成分兼容性待提升,暂时无法像PCR试剂那样做成预混式Master Mix。虽然许多研究者或者试剂厂商陆续推出了一管式、一锅法甚至冻干型CRISPR/Cas检测试剂,但能否像PCR Master Mix那样操作简便、性能稳健,还有待深入探究;技术瓶颈二,一管多重难度大,暂时无法像多重PCR试剂那样只需单一聚合酶即可实现一锅法单管多重检测。现有的CRISPR/Cas多重检测技术,往往涉及复杂的操作过程(可能会引起气溶胶污染)、多种类的Cas酶和探针的使用(试剂成本再次增加)等。那CRISPR/Cas检测的破局在何处?其实很明显,一是要控成本,二是要促兼容,三是要搞多重。当然,这些想法仅限于分子检测研究。“控成本”意味着要大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酶原料,方能“减少中间商赚差价”;“促兼容”需要对核酸扩增反应、蛋白酶性质、探针修饰、缓冲液类型等做改进、优化,甚至重塑,方能真正混合兼容,且不影响检测性能;“搞多重”其本质是提高目标同时检测的数量,缩短检测周期,方能去解决“n-n”高通量、多目标的定性定量检测终极目标。什么样的分子检测技术能走入“千家万户”?当然是越简单、越便宜,同时性能又优越的分子检测技术。然而,正如“灵敏度”和“特异性”的关系一样,“简单便宜”和“性能优越”二者很难兼得,要讲究平衡。现阶段,CRISPR/Cas检测研究正如火如荼,但不要忽视应用基础研究。在某些角度上,“夯基石”的研究可能更为重要。各位看官,您觉得呢?
|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