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的威力已不需要过多赘述,尽管如此,事物的另外一面:加速行业整合也在上演,强者恒强、新质生产力呼之欲出。AI、海外市场、创新驱动等等。 日前,小而美的科美诊断也发布了半年报,亮点是研发投入逆势增长,这是许多实力IVD企业的现状特写,坚定创新驱动的决心。报告显示,其实现营业收入1.65亿元,同比下降27.0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34.08万元,同比下滑68.24%。业绩主要受体外诊断行业全国集采深化落地带来的价格压力影响,同时销售回款减少也导至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受波动。 面对行业集体性市场压缩,科美除了积极应对集采挑战,通过优化产品结构、精细化成本控制等多举措保持市场竞争力之外,其研发投入占比反而提升至21.68%,较上年同期增加4.12个百分点。未来,公司将继续聚焦光激化学发光核心技术,推进AI医疗融合、关键原料自主化和海外市场拓展,为实现长期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这也是目前行业所能看到的突破方向,在这一进程上,不断磨炼自己的功夫,以待时机转变。 一条线变成一条河 应该说,光激化学发光是科美的立身之本。与电化学发光相比,该技术免洗、纳米级均相反应,创造性解决了传统非均相免疫分析方法需要多步骤清洗可能引起的检测误差问题。将灵敏度、特异性、精密度推到极致;北大三院、首医北京地坛医院等临床大样本研究证实,其 HCV、HBsAg、HIV 等核心指标已全面比肩甚至超越雅培、罗氏,有专精特新的潜质,为参与进口替代大潮流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从这个背景来看,科美诊断将技术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有渊源的。半年报显示,其持续加码LiCA®光激化学发光技术平台的试剂、仪器及关键原料研发。截至2025年6月末,累计获得境内外授权专利338项,其中发明专利142项,新获授权专利22项,技术护城河不断拓宽。由当初的一条技术线,逐渐向一条护城河转变。 产品方面,其核心LiCA®系列产品矩阵进一步完善。截至报告期末,LiCA®系列试剂产品已获得87项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覆盖传染病、肿瘤标志物、甲状腺激素等12大检测领域,基本实现了国内化学发光检测临床常用项目的全覆盖。仪器平台不断丰富,新推出的LiCA PT 1000检测速度达100T/小时,首报告时间仅9分钟,特别适配社区医院、医联体实验室等场景,进一步完善了"全场景检测解决方案"。 做研发最关键的是谨防 “闭门造车”,而科美诊断恰好深度绑定临床需求:即上述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地坛医院等三甲医作,围绕心脑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肿瘤等重大疾病开展创新研发,例如在肿瘤领域探索新型标志物用于鉴别诊断,在神经退行性病变领域开发无创早期筛查工具,这种 “医工结合” 的模式,让创新有明确的市场导向、价值导向,更接地气。 开源节流,哪个更重要? 除了在降本增效这个维度上发力之外,开源也是一大举措。国内市场的压缩和升级,令许多IVD企业不得不向海外市场进军。 面对集采带来压力,科美诊断果断采取"内外结合"的战略应对。国内通过优化产品结构、精细化成本控制提升运营效率、积极参与高端医疗装备推广项目,例如2025年3月,由工信部与国家卫健委联合遴选的LiCA AT 5000推广应用项目。关键原料(纳米微球、标记抗体)自研比例已超70%,叠加苏州基地智能化改造启动,上半年营业成本仅同比增长 3.2%左右,为集采中标保留盈利空间,体现了成本管控能力的成功。 海外方面,报告期新增13项欧盟CE认证,累计获得70项CE认证,覆盖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心肌及炎症标志物等多个检测系列,为产品进军东南亚、中东欧、西欧等市场奠定基础。其也在正在东南亚、中东欧、西欧、中东、北美、中南美洲等关键市场持续布局产品准入,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诊断公司。 在大技术革命上,其也在积极推进AI与诊断技术的融合,布局智能云平台与数字化系统,致力于实现"检测数据采集-AI辅助分析-临床决策支持"的一体化闭环,推动从"检测服务"向"诊断解决方案"的跃升。这一布局符合行业智能化、精准化发展趋势,有望为公司打开新的增长空间,有利于其向海外市场开拓。 从行业趋势看,新兴市场需求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科美诊断和许多国产企业一样,有着高性价比的优势,叠加本地化注册与服务的推进,海外业务有望成为未来重要的增长极。 写在文末 上半年业绩虽然短期承压,一方面这是行业共同面临的困境、集采政策虽然带来阶段性挑战,另一方面科美诊断积极内外发力,求变突破。这段时间,自强不息成为笔者的高频词,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基本态度。 虽然政策调控无形的手,但也基本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长期看行业整合与升级势所必然,不以个体意志为转移,只有具备技术优势和质量体系的企业才能脱颖而出。科美在技术创新、产品布局和市场拓展方面的努力得到认可,作为国内光激化学发光技术的先行者,其通过持续的高研发投入和扎实的技术积累,已经建立起一定的竞争壁垒。随着AI医疗融合的深入、海外市场的突破以及新产品陆续放量,有望逐步消化集采影响,实现长期稳健发展。 参考资料: 1.半年报,2024年报,相关资讯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内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 |